日韓30年沒搞定的黑科技,中國人干成了,國家還要發“紅包”
“終極能源”道阻且長
作者 | 潘磊
差不多十年前,最早在北京參加新能源車牌排隊的那些人中,有一部分肯定會后悔。
當時燃油車的藍牌需要搖號才能獲得,但新能源綠牌只要排隊就能拿到,而且還出現了指標數量多于排隊人數的情況。
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,電動車“并不是車”,有人排隊輪到車牌后放棄了,繼續去參加燃油車藍牌搖號。
到了現在,不知道那些放棄新能源車牌的人們有沒有搖到燃油車藍牌,但是馬路上已經到處都是新能源車了。
這個過程反映了一個事實——不到十年時間,市場已經完成了對于電動車的認知普及,沒人再對電動車抱有偏見,甚至還趨之如騖。
現在又有一種新的能源形式,看上去正在復制電動車的路徑——氫能汽車。
3月23日,國家發改委正式發布《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(2021-2035年)》,氫能作為戰略新興產業,是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未來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。
行業人士認為,這份規劃正面意義重大,國家層面統籌布局,能夠避免無序發展。但到目前為止,談產業變革還為時尚早,(規劃)可以讓產業界放心做事,投資方放心投資,“有段時間投資人不太看好燃料電池了”。
睿獸分析數據顯示,與氫能有關的投資在2019年達到一個高潮,2020年略有回落,2021年繼續保持增長,2022年1-3月表現平穩。
數據來源:睿獸分析
01
“氫能”紅包,燒出來另一場革命?
根據官方說法,這次發布的“規劃”屬于國家重大戰略部署,也是與“雙碳”有關的“1+N”政策體系中的“N”之一。
這份規劃從能源供給端和消費端,以及工業生產三個角度,描述了氫能在推動能源消費綠色轉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。
但這份最新的規劃沒有涉及太多的產業發展細則,尤其是到目前為止,還沒有出現類似于直接補貼新能源汽車那樣的配套政策。
不過在這份規劃出臺之前,有關氫能的“示范運行”項目和過去推廣新能源汽車的路徑高度接近。
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,科技部、財政部、發改委等很快推出了“十城千輛”的新能源汽車推廣示范政策。
與之相對應的是,這份與氫能有關的重磅規劃也是在北京冬奧會后發布。
在北京冬季奧運會成為史上首個實現碳中和奧運盛會的過程中,穿梭于各個賽事泡泡之間的超過1000輛氫燃料電池汽車吸引了大量關注——就像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在大量使用的純電動汽車一樣。
另外,為這些氫燃料電池汽車配套的還有大約30個加氫站,以及包括豐田汽車、宇通汽車等巨頭級車企。
看上去,以氫燃料電池汽車為代表的氫能,正在繼鋰電池之后,引領下一場與汽車驅動形式有關的變革。
但多個氫能領域的專業人士告訴創業邦,“規劃”很難說是一個分水嶺,“這不是一個能快起來的行業,而且有些基礎技術還存在短板”。
發表評論
請輸入評論內容...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
暫無評論
暫無評論